订婚后被强奸,我国究竟有多少人遭受亲密伴侣暴力?
日前,山西一中国籍男子因为在“订婚”后强奸其伴侣而被判刑,引发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各方由于立场与利益的需要,让这场舆论漩涡变得额外热闹。然而,很少人关注背后一个揪心的话题:在我国,究竟有多少人遭受着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2014 年,南京大学的团队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结果评估了我国已婚男女遭受亲密伙伴暴力的情况 [1]。该调查以我国 14-64 岁男女两性居民为调查对象,涉及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虽然并不是为了了解亲密伴侣暴力而设计,但问卷中的若干问题为我们窥视亲密伴侣暴力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提供了可能。
研究者选取了其中已婚男女作为样本(共 22025 人,其中女性 11093 人,男性 10932 人),考察他们遭受“限制人身自由”,“经济控制”,“侮辱谩骂”,“持续几天不理睬”,“殴打”,和“强迫过性生活”等亲密伙伴暴力的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普遍高于男性。在上述的 6 种暴力分类中,只有“经济控制”一项,男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对于不同的暴力分类,“持续几天不理睬”发生的比例最高,女性有 18.3% 遭受这类暴力,而男性的比例约为 17.5%,其次是“侮辱谩骂”(女性 12.2%,男性 10.4%)。此外,约有 1.7% 女性和 0.3% 男性表示曾经遭受亲密伴侣的性暴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背景(诸如认为揭露亲密伴侣暴力会损害自己的尊严等),以及调查方式(女性在接受男性调查员问卷调查时更倾向于隐藏自己遭受暴力的经历),上述的研究可能低估了亲密伴侣暴力在我国的流行。
南京大学另一个团队的研究 [2] 显示,女性,城市居民,以及低收入人群更倾向于在调查中选择不回答亲密伴侣暴力的问题。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套人工智能代码,来评估这些人群中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
人工智能评估的结果表明,没有在调查中回答对应问题的人群,他们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要比回答了问题的人群高很多。例如,1641 名没有回答是否遭受亲密伴侣“殴打”的人群中,人工智能分析后认为,约 787 名(48%)遭受了殴打。相比之下,回答了该问题的人群,只有约 4.05% 选择了曾经被殴打的选项。1643 名没有回答是否遭受语言暴力的受访者中,人工智能认为 783 名(47%)遭受了语言暴力,1645 名没有回答是否遭受冷暴力(持续几天不理睬)的受访者中,人工智能认为 1099 名(67%)遭受了冷暴力。
由于被施暴者会持续遭受身体和精神伤害,亲密伴侣暴力近年来得到日益增长的关注。多项研究表明,亲密伴侣暴力广泛在全球各国存在。但至今,我国居民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情况,以及风险因素尚未得到充分揭示。限于文化因素等影响,研究人员提醒我们谨慎解读调查结果,并迫切需要一个合理的策略评估“缺失”的数据。但在这之前,首先需要唤醒我们的社会以及当局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Reference